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农业科技企业参观中,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走进当地粮库,发现传统粮仓仍依赖人工监测和药物熏蒸,不仅效率低下,还造成大量粮食损耗。这一现状触动了金家俊同学,他当即向学校的物联网专业疏玉兵老师提出构想:能否开发一套智能监测系统,用AI技术解决粮食储存难题?
回到学校后,金家俊迅速组建“智守粮安”学生团队,在导师指导下展开攻关。他们面临三大技术瓶颈:1. 精准监测难:粮堆内部温湿度差异大,传统传感器易出现误差;2. 虫害预警滞后:常规声纹检测无法识别早期虫卵活动;3. 设备成本高:市面智能系统单价超5万元,农户难以承受。
经过一年年研发,团队创新性地采用: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,实现粮堆三维温场实时重构;AI声纹识别算法,通过虫害活动次声波实现提前7天预警;模块化设计,将系统成本控制在2500元以内。在横湖村试点中,这套系统展现出惊人成效: 虫害识别准确率达98.7%,较传统方式提前10天预警。通过智能环流调控,能耗降低40%;手机APP远程管理,单仓人力成本下降80%
“过去查粮要爬三层楼高的梯子,现在看着手机就能管好粮仓。”种粮大户张阿姨的粮仓里,墙上的智能终端正实时显示着粮堆各层的温湿度曲线。
当青春智慧遇上农业现代化,当科技之光洒向广袤田野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智能粮仓的落地,更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。
正如团队负责人金家俊所说:“我们做的不仅是一套系统,而是在守护中国人饭碗里的每一粒粮食。”在这条创新之路上,每一行代码都在书写着新时代的“耕读传家”,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为端牢“中国饭碗”增添青春注脚。而这,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——用科技让土地焕发新生,让耕耘充满智慧,让丰收更有保障。